
子女應該付多少扶養費?孝親費和扶養費有什麼不同?
2024 Nov 22 理財法律 婚姻家事遺產
內容目錄
「孝親費」和「扶養費」,是不是讓你傻傻分不清?
我常聽到身邊朋友抱怨:「我每個月給父母這麼多錢,還不夠表孝心嗎?」但你知道嗎,法律上其實並沒有「孝親費」這個詞,只有「扶養費」有法律依據。今天這篇文章,我要用實例和法律觀點,幫你徹底釐清這個話題,也解答「父母有權要求子女支付孝親費嗎?」的疑問。經濟能力有限的子女是否需要支付孝親費?
公司同事小志,今年30歲,他每月薪水大約5萬元,但其中2萬元都作為「孝親費」交給父母。問題來了:他的父母也是公務員退休,其實擁有穩定的退休金和房地產,經濟狀況相當不錯,但仍然堅持每月向小志索取這筆費用。因為工作關係,小志沒住老家,扣掉在外面租屋,和一些外食生活花費,自己生活很拮据,工作4年到現在一直存不到錢。他就來問同事,大家都給多少「扶養費」?沒想到,不少同事根本沒給父母錢。- 孝親費屬道德自願:孝親費並非法律義務,而是一種出於情感與道德的支持。父母不能強制要求子女支付孝親費,金額更沒有法律上的標準。你可以根據自身經濟能力決定是否支付,以及支付多少。
- 扶養費須符合法律要件:扶養費是法律規定的義務,只有在父母無法以自身財產或收入維持基本生活時,才能依《民法》第1117條請求子女支付扶養費。
什麼時候子女需要支付扶養費?
根據台灣《民法》第1114條和第1117條,父母是否有權請求扶養費,取決於以下條件:1、父母是否無法維持生活
並不是在任何情況,你都要無條件地扶養法律規定的這些人。民法第1117條有具體規定:- 受扶養權利者,以不能維持生活而無謀生能力者為限。
- 前項無謀生能力之限制,於直系血親尊親屬,不適用之。
而在子女扶養父母的狀況,則更容易觸發扶養義務的任務,只需要父母不能維持生活,不必再討論父母還有沒有謀生能力,子女就有義務扶養父母。
但是,如果父母名下有足夠財產或穩定收入(如租金、退休金等),則無權要求子女支付扶養費。
2、子女的經濟能力
法院在判斷扶養費的支付金額,還是會以子女的經濟能力為基礎,法律不會要求子女犧牲自己的基本生活水平來扶養父母。扶養費給多少比較合理?
如果父母真的無法維持生活了,扶養費是不是父母開價多少,子女就要全盤接收?還是有根據子女本身的經歷能力而定,這又該如何判定呢?實務上,法院在判定扶養費金額時,通常參考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的「平均每人每月消費支出」。
以台北市為例,根據今年(2024年)的數據,平均每人每月消費支出約為34,014元 ,所以台北的生活費真的很高哦!!如果是新北市,平均每人每月消費支出約為26,226元。也就是說,若父母居住在台北市,且無法維持生活,他們可向子女請求分擔約34,014元的扶養費。
不過,每位子女的經濟狀況不一,不一定都要繳相同的扶養費。法院會依照每人生活、經濟狀況分配,所得較高的子女負擔多一點,較低者則少付一點。
但是,如果全部的子女加起來,財力都沒辦法負擔3萬多元,法官則會依據衛福部公告的「每月最低生活費」判定,以今年(2024年度)台北市19,649元為例,法院就會用這個金額給子女分攤。
如何面對孝親與扶養的兩難?
1. 孝親費:建立良好的家庭溝通
孝親費屬自願性質,你可以與父母坦誠溝通自己的經濟狀況,避免不合理的支出影響自己的生活。2. 扶養費:理解父母需求,確認雙方財務狀況
如果父母狀況不好,去理解父母的需求,主動與父母討論老年生活的安排。在父母主張扶養費時,子女有權要求確認父母的收入與財產狀況,確定是否符合法律上的「扶養費」條件,如果不是扶養義務,就回到孝親費的討論範圍。但是,如果父母提出不合理的要求,也儘量理性地溝通,避免家庭糾紛變成法院訴訟上的對立。
3. 尋求法律協助
若與父母的財務爭議難以調解,可以考慮尋求律師或法律服務單位的協助,確保你自身的權益。加注警語:本文內容僅供讀者為一般性參考,個案仍需經您諮詢專業人士以評估能否適用,因此,我們建議您應就遇到的問題尋求適當的專業意見。如您有法律問題,請加王律師 LINE官方帳號,預約付費法律諮詢。

Rita橘子姐|熟齡理財法律YouTuber
HI,我是Rita橘子姐。因為疫情開始斜槓中年,50+踏上自媒體之路,經營YouTube頻道,2年累積4萬訂閱。
曾經是2家國際資產管理公司營運長,現在擔任顧問講師,分享熟齡族常見的財務與法律問題,把困難的案例,轉化為實用、易懂、且有溫度的分享,陪你在人生下半場做出更聰明的選擇!
歡迎訂閱"熟年理法院",一起打造晚美人生
0則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