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齡金融法律|預開型安養信託,單身獨老提前為自己設下財務安全鎖
2025 Oct 31 高齡理財法律 退休保險理財 婚姻家事遺產
內容目錄
退休後,不只要「存錢」,更要「守錢」
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,平均壽命屢創新高,許多人退休後還有三、四十年的長壽人生要過。然而,家庭結構改變、子女多半不與父母同住,單身、頂客、空巢族逐年增加,「老後誰來照顧我、錢要怎麼用」成了最現實的問題。過去我們重視「如何賺錢」、「怎麼存錢」,如今更重要的是「如何守住這些錢」,讓自己即使年老失能、判斷力下降,也能依照原本的意願過生活。
這幾年,許多金融機構紛紛推出結合「信託」與「安養照護」的新工具「預開型安養信託」,讓我們可以提早規畫,把未來的養老金安全鎖進信託帳戶裡,確保老後生活「錢用在自己身上」,活得久也活得好。
案例故事:從影集《忘了我記得》提早鎖定退休保障
Netflix台劇《忘了我記得》中,謝盈萱與秦漢演出的失智家庭故事,引發許多觀眾共鳴。劇中的父親逐漸失去記憶,女兒在愛與責任之間掙扎。這不只是戲劇,更是許多台灣家庭的寫照。我的一位朋友現在50歲、單身,沒有子女,一直在外商工作,近年她的父親因年老,記憶力衰退判斷力下降,成了金融詐騙的高風險族群。今年,他差點被電話詐騙騙走積蓄,幸好她提早發現讓銀行行員及時攔阻。
她也開始思考:「如果有一天我失能,誰能幫我守住和支付照護費?」
於是她選擇了「預開型安養信託」,先與銀行簽訂契約、開立專屬信託帳戶。
她每月從薪資中自動轉入一筆金額,累積為未來的養老資金。信託內容約定清楚:當她入住安養機構或發生長期照護需求時,銀行依照條件自動撥款給機構,並由指定監察人監督用途。
她怕自己發生意外,沒辦法再照顧父親,也幫父親設計了信託契約內容,增設了父親醫療費支出的條款。她說:「信託就像一份安心契約,讓我知道未來的我,不會孤單也不會被錢難倒。」
什麼是「預開型安養信託」?
「預開型安養信託」是什麼?
「預開型安養信託」就是先簽好信託契約,讓銀行預備好管理機制,等到未來符合條件(例如失能、入住安養中心)時,再啟動撥款。與傳統信託不同,預開型信託可以這種信託可以「先開戶、後啟動」,不用一次交付大量資金,甚至採「不定期追加」的方式,像是退休定存般逐步累積。「預開型安養信託」特色和優點
- 先設帳戶、後啟動:在健康時就能簽約,不用一次交出全部財產。
- 彈性儲蓄,小額累積:可採「定期定額」或「不定期追加」方式存入,打破信託「高資產限定」的迷思。
- 可隨時調整內容:根據健康、家庭狀況或照護需求,每三到五年可重新檢討契約。
- 專款專用,防詐防濫用:當信託啟動後,資金只能用於生活、醫療、看護等特定支出。
- 管理費減免:在信託尚未啟動前,多數銀行會提供低管理費優惠。
預開型安養信託+意定監護:打造單身守護網
對於單身、未婚或沒有子女的朋友而言,擔心「萬一生病後誰來照顧我、幫我理財」是最現實的問題。這時候結合「意定監護制度」是更好的做法。你可以在健康時預先選定一位信任的人(例如姊妹、摯友或律師)作為「意定監護人」,一旦失能或經法院宣告需監護時,由此監護人依契約向信託銀行請款,用於支付醫療費或安養費。
這樣的安排,就像替自己建構一個「會自動啟動的生活照護系統」,不論未來身體或心智狀況如何,錢都能真正用在自己身上。
愛自己,從提前規畫開始
預開型安養信託,不只是理財工具,更是一份對自己未來的溫柔保護。想一想,當你查看退休金帳戶時,不妨多問自己一句:「這些錢,真的能陪我到老嗎?」
也許,現在就是為那個未來可能健忘、需要照顧的自己,準備一份最實際的禮物的時候。
你可以在健康時就能為未來做好最好的安排。
愛自己,不只是現在的享受,而是讓未來的自己也能被好好照顧。希望我們都能安心地走進人生下半場,活得久,也活得好。
加注警語:本文內容僅供讀者為一般性參考,個案仍需經您諮詢專業人士以評估能否適用,因此,我們建議您應就遇到的問題尋求適當的專業意見。如您有法律問題,請加王律師 LINE官方帳號,預約付費法律諮詢。

Rita橘子姐|熟齡理財法律YouTuber
HI,我是Rita橘子姐。因為疫情開始斜槓中年,50+踏上自媒體之路,經營YouTube頻道,2年累積4萬訂閱。
曾經是2家國際資產管理公司營運長,現在擔任顧問講師,分享熟齡族常見的財務與法律問題,把困難的案例,轉化為實用、易懂、且有溫度的分享,陪你在人生下半場做出更聰明的選擇!
歡迎訂閱"熟年理法院",一起打造晚美人生
0則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