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終身學習|做自己熟年的生命設計師,計畫你的晚美人生
2025 Jul 15 個人品牌 終身學習
熟齡的退休生活,也可以設計晚美人生?
你是否也曾經想過:
「如果哪天我不在了,這一生有什麼未完成的心願?」
「我在晚年過得夠有意義嗎?還是只是日復一日的重複?」
兩年前,我開始寫關於熟齡生活與養老法律的文章,也參加社會局開辦的熟齡理財與身家守護課程。慢慢地,我身邊的親朋好友,甚至學員,都會來和我談「死亡」、「遺產」、「老年怎麼辦」這些過去難以啟齒的話題。
這些問題,其實在我們學生時代從沒人教過。以前總覺得老年離我們很遠,直到親友陸續離去,我們才突然醒悟:
原來,我們也已經走進人生下半場。
存在主義哲學大師海德格曾說:「人是朝向死亡的存在」
這不是悲觀,而是提醒我們:既然死亡無法避免,我們要不要試著把剩下的人生,過得更有方向、更多意義?
我來分享自己目前做的幾個方法與思考方式,你也可以試著設計自己的晚美人生,為未來的日子留下你想要的痕跡。
一、盤點你的價值觀:豐富自己的熟年人生
年輕時,我們常被社會推著走:念書、工作、結婚、子女、長輩……。到了熟年,才忽然驚覺:「我們還可以選擇想要怎樣的生活嗎?」
這時候,「價值觀盤點」就變得非常重要。
我的做法是想想:
- 「什麼事情,對我來說,是這一生中最重要的?」
- 「如果我只剩10年能活,我會怎麼安排時間?」
你可能會發現,過去你曾經很重視的名聲、成就、財富,現在變成了陪伴家人、學習新知、旅行、創作、健康、自由,或是貢獻社會。
把這些價值觀寫下來,排序出你的前5名,這個練習會讓你更認識自己,也會幫助你在有限的時間與精力,去決斷該做哪些重要的事。
二、設定熟年目標:人生的下半場也可以有生活KPI
知道你重要的價值觀,就很容易找到生活重要的方向。接下來,你可以先設定小小的「退休目標」。
很多人以為退休後就該放鬆、每天運動旅遊玩樂,但其實沒有人生目標的生活,反而容易讓人迷失、憂鬱、空虛。
你可以想想:
- 我還有哪些夢想想完成?(例如學日文、出書、旅行、種菜)
- 我想留給家人什麼樣的價值觀與回憶?
- 如果能幫助別人,我最想幫誰?做什麼?
我自己設定的熟年目標之一,是持續透過寫作,傳遞熟齡自立的觀念。這讓我每天醒來,都覺得有一個值得努力的方向。
三、練習面對生死:熟年不怕談死,而是怕沒準備
很多人覺得談生死太沉重,其實正好相反——愈早談生死,愈能活得自由。
海德格說:「當你無限接近死亡,才能深刻體會生命的意義。」
我們都害怕老病死,怕失能、怕痛、怕孤單……但你有沒有停下來想過:
- 「我到底在怕什麼?」
- 「有沒有方法,可以面對這些恐懼?」
我自己和律師瑋哥在社會局合開的「身家守護理財法律倡導員培訓班」中,就會和中高齡學員一起練習談遺產、安養信託、長照保險、失能規劃等話題。每次課堂上,總有人在討論到不知如何面對老年,也感謝學習「原來這些不是只能等著發生,現在就可以準備了。」
當你能把死亡當作人生的一部分來看,就會發現,今天還能行動、還能學習、還能創造,是多麼值得感恩的一件事。
四、用寫作與記錄,留下你的「無形遺產」
熟年不只是回顧,更是創作。
我從中年才開始寫部落格,也會閱讀、靜坐。經常分享當天的心情或學到的知識。
- 今天我感激什麼?
- 有沒有學到什麼新東西?可以分享給別人嗎?
- 有沒有做了一件對社會有幫助的事?
寫作,不一定要當作家、不一定要發表。
它可以是一封寫給未來自己的信、一段錄音給家人、一篇關於人生轉折的回憶。只要你願意動筆,就已經開始在「編寫自己的人生故事」了。
「很多人三十歲就死了,到八十歲才埋葬」
一些朋友愛開玩笑說:退休就只剩三件事:等吃、等睡、等死。這句話據說是日本小說家本間久雄說過的。「很多人三十歲就死了,到八十歲才埋葬」
其實真正的死亡,不是停止呼吸的那一刻,而是你不再學習、不再夢想、不再行動的那一刻。
你不需要立刻變成作家,只要今天開始,每天寫下一句話:「我想完成什麼?我今天做了哪些事?」
這就是你當自己的「生命設計師」的開始。

加注警語:本文內容僅供讀者為一般性參考,個案仍需經您諮詢專業人士以評估能否適用,因此,我們建議您應就遇到的問題尋求適當的專業意見。如您有法律問題,請加王律師 LINE官方帳號,預約付費法律諮詢。

Rita橘子姐|熟齡理財法律YouTuber
HI,我是Rita橘子姐。因為疫情開始斜槓中年,50+踏上自媒體之路,經營YouTube頻道,2年累積4萬訂閱。
曾經是2家國際資產管理公司營運長,現在擔任顧問講師,分享熟齡族常見的財務與法律問題,把困難的案例,轉化為實用、易懂、且有溫度的分享,陪你在人生下半場做出更聰明的選擇!
歡迎訂閱"熟年理法院",一起打造晚美人生